Wednesday, March 11, 2009

你還相信群體腦力激盪嗎?

(http://antbsd.twbbs.org/~ant/wordpress/?p=62, February 10th, 2006)

原文在此

若我們想要激出新的 ideas,我們通常會找群體中很有想法的幾個人一起討論,但這種方法真的有如我們預期中這麼好嗎?長久以來屢次研究的結果,都顯示人們單獨思考比在群體 中思考來的有更多新的想法。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群體中有很高的創造力的想法,是導因於「群體生產力的假象(illusion of group of productivity)」。那為什麼我們至今仍然繼續採取這種錯誤的做法?

Bernard Nijstad 認為人們在群體中,當有別人在討論時,壓力就不會一直停留在我們身上,而使得我們沒辦法總是全心專注,以致於無法想出新的 idea。相反地,當人們單獨工作時,較不容易分心,所以較能夠避免無法想出新的 idea。

在他的實驗中顯示,當要討論單一目標/專案時,群體討論的結果以及提出新 ideas 的頻率,比單獨思考的人來得高。而當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對不同的專案提出 ideas 時,他們仍然對他們的結果很滿意,但是對於新 ideas 的激發結果,與每個人單獨工作時差不多。

研究學者認為,群體工作中產生持續性的活力(不斷討論),會導致群體中的人們認為不斷有生產力想法,因為他們總是認為整體團隊總是不斷的前進,即使他們本身必沒有提供任何的貢獻。

其他的原因可能包含「記憶混淆(memory confusion)」,即是群體中其他人提出來的 ideas 會在會議結束後,混淆為自己的貢獻(譯註:不管有意無意,群體中的成果有時往往會被個人攬在身上);以及「社會比較(social comparison)」,即是群體中的人會發現其他人也很難發現並提出這個 ideas(譯註:人會認為成果是由群體集思而成的,而不是單一個體,因此往往會覺得群體結果很難由個體來完成)。

這跟我研究所唸管理學學到的 “social loafing” 及 “free riding” 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